40城人口增量【增量武漢第一,長沙第六】

曾經,在北京、上海、廣東、深圳等大城市工作和生活,是很多人的夢想與榮耀,北上廣深的城市人口也在過去幾十年里得以迅速擴張。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北京全市常住人口為2189.3萬人,比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增加228.1萬人,年平均增長22.8萬人。
但近日隨國家統計局2021年人口數據之后發布的全國各城市人口數據中顯示,2021年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人口增量開始放緩。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已公布數據的城市中,有14個“新一線”城市或二線城市人口增量超10萬人。增量排前十的城市分別是武漢120.1萬、成都24.5萬、杭州23.9萬、西安20.3萬、南昌28.25萬、長沙17.85萬、青島15.1萬、濟南13.36萬、鄭州12.52萬、寧波12.4萬。
為什么人口流量不再追捧北京和上海,而開始選擇去往“新一線”或二線城市呢?
有分析師認為,這意味著,老牌一線城市人口告別了超高速增長時代,一些內陸省會城市人口開始領跑正向增長,人口的驟變正在推動著中國城市發展的巨變。那么,在這場巨變中,老一線城市將如何保持持續性發展?“新一線”和二線城市又將如何破譯其中的“人口流量密碼”?
北上廣深:
“人口規模”轉向“人才選擇”
2021年人口數據顯示,北上廣深在這一年里合計增加12.48萬人口。其中,廣州增長了7.03萬人,深圳增長了4.78萬人,上海增長了1.07萬人,北京則減少了0.4萬人。
分析原因,專業人士認為這與北上廣深控制人口總量的行動有關,四大一線城市目前人口總量已經極為接近其上限規劃,人口增量余額分別依次為111.4萬人、10.57萬人、118.94萬人、131.84萬人。“在剩下不多的名額當中,北上廣深肯定希望吸引一些更高端和必需的人才。”
這從近年來北京上海的人才落戶政策可見端倪。2020年9月,上海對“雙一流”高校的應屆碩士、博士以及上海交大、復旦等高校本科畢業生符合基本條件者放開落戶申請,北京也鼓勵清華、北大等七大高校本科畢業生在首都安家落戶。
分析人士認為,此類高端人才本身稀缺,不足以拉動城市的人口的巨量增長,但高端人才的引入,卻將進一步優化一線城市的人口結構,實現其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調整城市人口結構,這是一個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保持可持續發展需要面臨的問題,需要成功將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
另外,還有不少人認為,北上廣深老牌一線城市相對高居不下的房價和生活成本也是不少人選擇“回流”“新一線”或二線城市的原因。BOSS直聘研究院在早前發布的《00后群體就業選擇偏好調研報告》就顯示,00后對二三線工作城市的青睞明顯上漲,與90后和85后對比,偏好比例分別上升8個百分點和5個百分點。
新一線城市:
厚積薄發,產業帶來人口集聚效應
與此同時,“新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卻成功搶抓了此次人口回流機遇,厚積薄發,以產業發展帶動人口流向。
以武漢人口暴增為例,武漢實施的高新技術企業三年培育行動計劃,使得2019年至2021年三年時間全市高企年凈增數分別為881家、1842家、2892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增加必然需要更多的高新技術人才服務。同時,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等三大萬億產業集群更促成了其一批新興業態加速發展,極大地帶動了相關行業人員涌入。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院長、湖南省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侯俊軍認為:“創新科技企業在這些新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的集聚,吸引了不少相關人才進入,也使得留下在這些城市工作的大學生越來越多。”
相關機構分析,武漢在此次人口統計中得以暴增,還有另一方面原因應該是受2020年武漢疫情影響。“疫情下很多工地、企業關閉,一些人還沒回來或者在第七次人口普查時還沒滿足‘居住半年’登記條件,而在2021年武漢又滿血復活后,人員大量回流,這也是人口暴增的因素之一。”
除了產業發展帶來人口增量,各地加快打造“強省會”戰略也是人口快速增長的一個原因。如南昌就在“強省會”行動當中對全省人才、人口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貴州也出臺了《關于支持實施“強省會”五年行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提出確保貴陽到2025年成為生產總值達到7000億元以上、首位度達到27%以上、城區常住人口超過500萬的特大城市。
增加就業機會、提高收入水平、提升城市幸福指數,加上受疫情和各個城市發展階段不同的影響,專家認為,這些“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目前正處于人口加速集聚階段,仍有一個較大的增長期。
長沙:
2021年中高端人才凈流入率居全國前三
在這些“新一線”城市中,長沙作為中部省會,2021年新增人口超17.85萬人,在全國位居第六。而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長沙常住人口數1004.7914人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704萬人相比,增加300.69萬人,增長42.71 %,年平均增長率為3.62%。
同時,全市常住人口中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758466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19138人上升為27453人。“這個指標的進步,意義很大!”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院長、湖南省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侯俊軍指出,近幾年長沙人才凈流入占比穩定,人才總量由2017年的110萬增至2021年280萬,2021年中高端人才凈流入率居全國前三,高精尖人才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比例達95%,“人才吸引力指數”躍居全國第十、中部第一:“人才是會跟著人才走的。長沙市這些年來一直在引進方面下力氣、出實招,產生了很好的人才集聚效應,所以人才越引越多,越引越好!”
智聯招聘和澤平宏觀合作在2022年5月17日推出的“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報告指出,流向長沙的人才主要來自4個一線城市和5個湖南省內城市,人才流入主因生活成本低、文娛產業繁榮、“新國潮”崛起、“夜經濟”盛行、城市就業和城市魅力提升:“2020年長沙房價收入比僅8.6,遠低于其他重點城市,作為‘房價洼地’的長沙更能滿足人才安居的需求。”
長沙近年來因文娛產業繁榮、“新國潮”崛起、“夜經濟”盛行等成了吸引年輕人打卡的網紅城市。
人才興則城市興,長沙深諳其中道理。在一線城市人口增速放緩之際,長沙正搶抓機遇,破譯“人口流量密碼”聚集人才,在“強省會”戰略和人口回流雙重加持下,努力成長為一匹突破重圍的“黑馬”。
也就在今年4月底,長沙市重磅發布《長沙市爭創國家吸引集聚人才平臺若干政策(試行)》,從全球招攬頂尖英才、創新樹培產業帥才、廣泛集聚青年俊才、培育壯大技能匠才、加強創新創業支持、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優化人才服務保障等7個方面,提出了45條具體措施。
這被認為是長沙在原有人才聚集政策上的一次全面升級!侯俊軍認為:“人才是所有工作關鍵中的關鍵。人才的集聚,是長沙發展的基石,是強省會戰略的重中之重。而新的政策進一步聚焦優勢主導產業和教育衛生等重大民生領域,含金量更高、普惠面更廣、突破性更大、操作性更強,充分彰顯了長沙市委市政府對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視,釋放了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強烈信號。”
今年40歲的黃先生曾在北京生活工作了12年,有一家自己的農業科技公司。“我是2016年從北京回到長沙的,總的說來有多種因素吧!但有一點我很肯定,我的決策是正確的。”雖然當時的北京有更好的資源和平臺助力公司發展,但最終因孩子上學、戶口、住房、老人以及個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等諸多因素,黃先生在和家人商量后果斷選擇了將公司搬回老家湖南長沙。“長沙這些年對類似我們這樣的企業和投資者支持力度挺大,回來這些年,我的家庭和工作都實現了我們的期望值,真正的安居且樂業。”
與黃先生不同的是,段思倍先生則是因為其所在公司CSDN的總部由北京遷往長沙而來到這座城市工作和生活。他認為,這些年長沙借助世界計算機大會舉辦地的平臺和品牌效應,進一步打造IT產業高地,吸引了大量公司入駐,也引進了不少相關方面人才,從而促進了湖南IT產業和互聯網產業生態繁榮。“良好的行業生態將會是吸引人才進入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長沙還是一個極具幸福感的城市,這里美食遍地,房價又低,而且生活便捷性極高。”
正如段思倍先生所說,為推動軟件產業創業發展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聚集,長沙市政府發布了三年行動計劃,從軟件產業發展的目標、布局、任務和保障四個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和規劃。計劃用三年時間,實現長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營業收入突破1500億元,企業數量達到3萬家,從業人員超過30萬人。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將為相關專業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選擇時,從北上廣深又多了一個長沙選項。”
與此同時,長沙多年保持相對穩定的“低房價”,積極發展高新產業及智能制造等產業提供就業機會,不斷完善的醫療和教育等公共基礎設施,加上相對寬松的戶籍政策,以及正積極推出的“強省會”戰略等,都使得長沙正成為一座極具幸福感的宜業、宜居理想之城。侯俊軍認為,倘若長沙能夠繼續保持這種人才引進的良好態勢,并致力于幫助人才在長沙產生很好的科研和產業成果,讓成果與長沙的產業發展緊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人才引進、成長、留下來的粘性,或許,我們可以期待,作為長江中游城市群和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的長沙,能在未來持續精準掌握“人口流量密碼”,成為新一輪人口增量排位賽中的“黑馬”!(李慧芳)